春意渐浓的三月,我校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以一抹独特的巾帼风采,获得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的称号。这支团队用智慧与情怀浇灌桃李,以责任与担当架起中俄文化交融的桥梁,在教育的沃土上书写了一段“女神炼成”的璀璨篇章。

---● 才情与匠心:一支“女神战队”的诞生 ●---

她们是讲台上优雅的学者,亦是学术领域锐意的探索者。俄语系教师团队中,82%为女性,100%拥有博士学位,87.5%的女性教师跻身高级职称行列。她们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团队成员中,女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1 名女教师获评天津市级教学名师,1 名女教师入选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计划,3 名女教师入选天津市学科骨干人才计划,8名教师分别在国家级、区域性比赛中荣获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
俄语专业在 2019 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系的“她们”带领或参与多门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提升专业影响力,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筑牢根基;她们倡导并实施“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组合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她们推动俄语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端外语人才;她们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学校与俄语国家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学校承办各类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她们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出版专著与译著,为俄语学科发展提供重要学术支持。近三年来,俄语系获得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4 项,市级教学团队与名师4 项,市级科研成果奖1 项,教师个人荣誉12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高质量论文27 篇,专著、译著6 部,教材5部。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智慧与坚韧,为中俄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彰显了新时代女性的贡献与担当。
从教学名师到学科领军者,从国家级赛事的奖台到国际学术的舞台,俄语系的“她们”以专业与热忱,将“天俄”之名镌刻在外语教育的丰碑之上。
---● 革新与传承:以“金课”育“金才” ●---

课堂是她们耕耘的田野,亦是创新的试验场。《俄罗斯通览》《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语法》等课程化身“金课”,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基础俄语》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俄语翻译理论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俄语系教学课程以思政为魂,润物无声。
2022年,俄语系教学成果璀璨夺目——天津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接连收入囊中。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们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执着追求。俄语系积极探索“俄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她们以“俄语 + 微专业/辅修/课程群”“俄英双语 + 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俄汉双语+职业技能”等多维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专业“深度融合”、交叉专业“细致应用”、实践教育“广度覆盖”。同时,实施“本硕一体化拔尖人才”“本硕博贯通式国家特需战略翻译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端外语人才。
俄语专业学生在近五年各级各类专业和非专业比赛中收获颇丰,共获得179个奖项,省级以上奖励46个。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在俄语专业赛事中崭露头角,获得一、二、三等奖项,还在非俄语专业比赛,特别是创新大赛中表现出色,这些荣誉都成为“天俄”育人的最佳注脚。
---● 情怀与担当: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 ●---

俄语系的“她们”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桥梁”,亦是危急时刻的“逆行者”。疫情期间,师生录制俄语版《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制作抗“疫”公益视频《中国人民致新冠病毒的一封信》,用俄语向世界传递中国温度。央视俄语频道等平台的热烈反响,印证了这份担当的重量。多年来,在“汉语桥”线上团组、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中,团队以34门课程、646场活动,让8000余名俄罗斯青少年触摸中华文化的心跳。十年间,千余人次志愿者投身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鲁班工坊筹建、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中俄地方经贸合作天津洽谈会、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周”“津彩行”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天津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会、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俄语系师生志愿者们以专业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各方赞誉,多次收到市政府、团市委致函褒奖,他们用语言架起友谊之桥,用服务点亮天津名片。
---● 初心与远方:以教育之名,赴星辰之约 ●---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盏灯,而非填满一桶水。俄语系的“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倾听学子的困惑与梦想;她们组织学习小组,带领学生积极申报创新项目,近五年助力105名学子踏入北大、清华、莫斯科大学、普希金学院等顶尖或知名学府。如今,优秀毕业生们活跃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俄语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俄文版等重要媒体单位,或在外交部、公安部、商务部等国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为国效力,以卓越的专业素养,续写“天俄人”的荣光。
五十载春秋流转,“天俄女神”们以丹心育桃李,以雅意绘春秋。她们是课堂上的引路人,是学术领域的攀登者,更是文化交融的摆渡人。未来,这支巾帼团队将继续以“中外求索 德业竞进”为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中俄友谊、为国家发展,谱写更加壮丽的诗篇。